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Brian Choi

七一回歸|就住屋和醫療問題,特首敢為天下先嗎?


香港住屋問題
香港住屋問題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特區成立二十六周年酒會致辭中表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其實是習近平主席於去年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講話中對特區官員的要求,要求特區政府「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然而一年過去了,蜜月期也好,磨合期也罷,今年便要見真章了。筆者以為在特首李家超第二年任期中,有兩項可測量的指標項目:處理住屋和醫療問題。且看特區政府和一眾官員在特首李家超的帶領下,能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敢為天下先?


一、住屋問題在於平衡和制約,並協調各方利益的決心和能力


香港住屋問題的「住得貴、住得細、住得差」,固然涉及不同因素,根本問題仍然是供應不足。足夠的供應是政府處理住屋問題的底氣,故此拆牆鬆綁、加快覓地建屋、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是解決居住問題的重中之重。但因為背後涉及極其龐大的利益,導致政府每次都會受到眾多阻撓


在資本主義社會,各方爭取更大利益是合理的,但若是失去平衡和制約,則會導致民怨四起,這也是回歸後數次社會動蕩的主因之一。此時,便需要政府做好規則的訂立和仲裁者,要有堅定的決心,先要「壓得住場」、「頂得住壓力」,制約對長遠對社會有害的行為,但同時要尊重各持分者追求利益的期望,要能制定出合理、健康、可持續的土地房屋政策,來妥善平衡處理各方利益需求


現時就收回粉嶺高球場土地建房一事,已演變成公關戰、輿論戰。此戰成敗,已然成為特區政府在土地房屋政策上,其決心和意志的指標。若此事政府避而不戰,或是未能彰顯堅定立場,則其他涉事利益團體日後只會得寸進尺。



香港醫療問題
香港醫療問題

二、醫療問題在於能否在落實改革,並促進公私營、醫社、醫藥業合作


香港醫療問題中,有論者指出醫療問題盤根錯節,只能徐徐圖之。然而,筆者認為就促成公私營、醫社、醫藥業合作,卻是可以短期內落實見效的。


首先,現有私營醫療資源是現成的,不用再招聘培訓人手。把定期覆診、輕症或檢查類的個案轉介到私營體系中,能迅速緩減公營體系壓力。


其次,有論者認為現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成效不彰,其服務功能與長者中心幾近無異。筆者認為改善的關鍵是地區康健中心透過公私營合作,能提供價格相宜的檢測篩查服務。可知香港很多癌症個案,多在晚期才被發現,如被喻為「沉默殺手」的肝癌等。若能被早發現這些癌症,既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更能大大減輕治療成本。


再者,現時醫學發展一日千里,不斷有新藥物推陳出新,然而病人卻難以獲得:一來是藥物註冊和入藥程序繁複費時;二來是成效更佳的新藥多需自費,而且價格昂貴,卻並未納入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的資助範圍;三來很多兒童癌症和罕見病個案都偏少,數據未必足夠付合要求,而且需要安排癌病兒童進行對照實驗也有嚴重道德問題(意即兩組病童在不知情下,一組接受真正藥物治療,另一組則只接受無效安慰劑),而兒童癌症發展迅速,病童未等及便因病逝世


筆者建議當局首先啟動檢討現時藥物註冊和入藥程序,並在年內提出改進效率的計劃。另外,可提供不同誘因,鼓勵非牟利機構(如:兒童癌病基金)、商界和醫藥界合作。政府可因應商業機構的捐助,提供配對資金,令有關機構提供更多藥物資助等經濟援助;而當局亦利用是次藥物註冊和入藥程序的檢討,促成和醫藥界企業談判協商,要求為病人提供更多藥物折扣和藥物資助計劃。


結論:由治及興,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擔當


解決住屋問題是香港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範疇,具重要政治意義;改善醫療服務,體現政府對市民的關懷,則能撫慰和安定人心。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擔當,去面對眾多利益團體和因循守舊的規章,改變遇難則避、「唔做唔錯」的怠政習氣


令香港能長治久安,由治及興,是習近平主席對特區官員的要求,也是整個中央政府的意志、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一環。若去年中央評核特首李家超表現的重點在國安方面的「由亂到治」,第二年任期的評核將會是民生方面的「由治及興」。筆者衷心希望特區政府和一眾官員在特首李家超的帶領下,能「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就住屋和醫療兩項急切的民生議題上,敢為天下先!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